新聞中心
*
面對水循環挑戰 與海洋共好 讓產業邁向永續綠色轉型之路|商業週刊
2022.11.11

 
摘要

ESG成為全球熱談議題,其中生物多樣性更是人類生活的關鍵指標, 當生物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存活,也意味著該環境不適宜人類居住。生物多樣性指標,與海洋、河川都有密切關係,在「台灣大轉骨,鏈結SDGs河海循環再生高峰會」上,商業周刊呼籲企業要積極面對水循環挑戰與海洋共好,找出河海永續解方。

「2030年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水資源短缺將達40%!」商周總經理朱紀中對當前河海環境提出嚴重的警示「當我們關注著陸地的減碳,卻忽略了河海正在發出無聲的哀鳴」。

回應生物多樣性的警示,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表示,產業的成長勢必帶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高雄市開發高屏溪的伏流水,日產用水79萬噸;四座再生水廠,日產18萬噸,是工業用水的一半。同時在海岸線的設立36處監測點,確保環境的穩定,他呼籲「凝聚共識,讓我們找出更多改善河海循環的正確決策」

珊瑚群聚崩壞程 度前所未有 台灣海域生物多樣性迎來浩劫

珊瑚雖是動物,卻扮演類似植物生產者角色,利用共生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養分,成為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全球淺水珊瑚礁僅佔0.015%海床,卻包含海洋四分之一物種。

「珊瑚與共生藻類共生現象,是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的關鍵基礎」國立海洋生物館長陳啟祥,點出珊瑚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珊瑚聚落中生物相崩解或改變,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環境,也間接撼動全球人類的經濟及生存環境的永續。」但嚴苛的現狀擺在眼前,珊瑚對於溫度上升極為敏感,自1980年代起,全球「珊瑚白化」一年比一年嚴重,顯示海洋環境日趨惡化,依上升趨勢預估,2040年氣溫將升至1.5度的臨界點,珊瑚大量白化,將成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明日浩劫。

為搶救生態系的流失,台達電回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倡議,在2021年啟動「孕生」珊瑚復育計畫,計畫在三年內復育千株珊瑚,並以東北角作為珊瑚復育基地,打造珊瑚避難所。

「2020年台灣周邊海域珊瑚有40%白化,嚴重程度前所有未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點出台灣當前珊瑚群聚崩壞的嚴重性。台達電透過復育池認養,並參與選種及研究計畫,進行海洋志工培訓與推廣,實際參與珊瑚復育工作,並將力量延伸到全體關注生態多樣性的利害關係人,與亞洲大學產學合作珊瑚生成藝術NFT,將作品收入轉為代種實體珊瑚苗費用,同時轉捐珊瑚保育團體,成為全球首例。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 舉例於厚生海洋計畫中,透過復育池認養等行動孕生珊瑚

 

台灣缺水世界第十九 提早因應面對低碳轉型衝擊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17項 「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淨水與衛生指標中訂出「2030年前,大幅提升各產業用水效率,確保永續淡水供應」而台灣自來水價在世界排名倒數第三 ,被民眾誤以為不缺水,實際上因為降雨分布極端,被歸屬於缺水國,水資源不足問題,迫在眉睫。

專注提供智慧水管理的弓銓企業總經理蘇政賢認為:「每省一度水就是減少0.207公斤碳排量」,他以馬祖智慧水島節水案例,透過智慧水表與用水分析平台,即時通知用戶修漏改善,每日降低65度水,「減少漏水量,也能減少水源開發投入及淨水處理費用」

科學產業園區綠色轉型三部曲 減量五千噸碳排 創造每年三億產值

為應對歐美國家實施課徵碳邊境稅的衝擊,必須加速產業低碳轉型,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副處長 劉繼傳提出園區低碳轉型三部曲。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劉繼傳副處長積極輔導廠商共邁向綠色轉型

 

第一步找出碳足跡與碳排熱區的製程,藉以明訂碳排放的絕對減量目標;第二步輔導個廠進行能源管理、推動園區產業聚落,針對共同製程之碳排熱區與耗能設備,透過智慧節能技術運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達成價值鏈共同減碳。第三步是鏈結園區周邊學研單位能量,針對企業減碳責任、製程低碳轉型之需求培育種子人才。

透過三步驟,台灣的科技產業園區將逐步實現減碳量五千噸,每年創造三億產值,促成每年1.5億新台幣投資,推動園區轉型為低碳綠色產業園區。另外,110年經濟部加工出口區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將吸納更具創新性、技術性之高附加價值產業進駐,因應多元化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多樣性,將是ESG不可迴避的重要課程,水循環、海洋共好,更是建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關鍵,商周透過「台灣大轉骨,鏈結SDGs河海循環再生高峰會」活動,呼籲企業持續建立永續河海資源循環經濟,超前部署生物多樣性指標,為企業找到下一波商機,更讓讓台灣持續在全球2050淨零的領先群中前行。

新聞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indep/1002823

展開/關閉廣告
諮詢清單
TOP